在现代社会,过度的应激和精神压力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公民生活品质和精神健康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环境下,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湖北省心理学会协办的“应激与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1月24日至11月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南湖综合楼8060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席为周宗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和秦绍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2003网站太阳集团常务副院长马红宇教授主持,会议采用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同步举行。会议期间整个8060报告厅座无虚席,同时在线会议观看人数达到了3500余人,线上共计获得7.1万播放量。
会议现场集体合照
华中师范大学2003网站太阳集团常务副院长马红宇代表2003网站太阳集团对各位出席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参与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马红宇教授指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科近20年来发展迅速,在湖北省支持下建设有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在教育部支持下建设有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等学科平台,现已形成以“数字化生态环境下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格局。本次应激与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必将促进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心理健康领域研究与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马红宇教授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的第一场学术报告由(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系主任、分子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平台联合主任Dominique de Quervain 教授讲解关于应激和记忆规律的研究成果。他首先指出应激和及其相关激素深刻地影响了记忆过程,并深入探讨了该过程背后的生理机制及其对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启示。Dominique de Quervain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治疗上述病理过程的新兴工具技术,如虚拟现实和现实增强技术。此外,Dominique de Quervain 教授认为,基于人类相关基因的综合效应,记忆调节药物对加强工作记忆和减轻创伤记忆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
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教授Dominique de Quervain进行线上特邀报告
香港大学心理系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Benjamin Becker教授围绕“人类情绪经验的认知解码”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Benjamin Becker教授指出恐惧和焦虑具有相似的生理过程,但和厌恶却具有不同的认知神经机制,同时也介绍了相关大脑生理模型和新兴的焦虑障碍干预方式。
Benjamin Becker教授介绍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香港浸会大会商学院副教授,生命科学成像中心副主任余荣军教授从管理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压力如何影响认知和重组大脑网络。余荣军副教授指出,基于元分析的结果,虽然特定情景下压力可以促进创造力,但总体上压力对创造力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压力可能会降低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并助长人的欺骗行为。然而,压力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研究者应致力于寻找到压力发挥作用的边界条,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香港浸会大会商学院余荣军副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秦绍正教授介绍了人类应激易感性与韧性的认知结构与神经机制研究。秦绍正教授根据对大脑生理变化的监测,指出压力会干扰认知过程,引起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对事件的积极解释和编码,持有成长取向的能力增长观和进行相应的认知训练可以增强人面对压力时的心理韧性,从而抵消压力带来的负面效益。
北京师范大学秦绍正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中科院心理所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来自深圳大学的吴健辉教授带来了题为“心理韧性的机制和训练”的报告。吴教授通过研究阐述了心理韧性的重要性,研发了多维度的心理韧性量表,并开发了心理韧性线上自助训练平台,根据初步的数据证明,每天5-10分钟,连续28天的线上训练,可以显著提升使用者的心理韧性水平。
深圳大学吴健辉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贵州师范大学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长罗禹教授分享了关于“反刍影响应激恢复的神经机制”的研究。罗教授指出,反刍与皮质醇恢复延迟有关,且较高的反刍水平与降低的前额叶-边缘皮层连接可以共同预测延迟的皮质醇恢复。前额叶-边缘皮层连接是状态反刍影响应激恢复的情绪调节神经基础,为HPA轴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干预提供了潜在的生物神经靶点。
贵州师范大学罗禹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杨娟教授介绍了奖赏系统在应激复原中的作用,杨娟教授首先梳理了应激调控的下丘脑-边缘系统神经通路和中脑-纹状体奖赏脑区在各自领域的贡献,然后再分别从奖赏预期、奖赏消费、奖赏分类、过度奖赏以及奖赏敏感性几个方面介绍西南大学应激心理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和思考,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西南大学杨娟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陕西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师范大学的段海军教授,从生理、心理、脑与行为等多个层面,借助神经生理学及认知神经研究手段探讨了压力影响创造与创新的神经生理机制及提升创造力的干预手段。研究发现,压力下的生理反应能够负性影响创造性任务表现,且认知灵活性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在团体层面上,压力损害了团体创造力表现。在干预层面上,tDCS压力后干预能够促进状态焦虑缓解,从而改善压力诱导的创造力损伤。段海军教授指出,未来研究将综合运用多模态手段,进一步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中介作用机制和个体基线的调节作用机制,以期构建起生化-认知-行为-脑的综合解释框架。
陕西师范大学段海军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的皋伟教授,围绕“头发中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生物标志物”介绍了其研究成果。皋伟教授分别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介绍:首先,介绍了毛发、唾液、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和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开发;其次,论证了毛发中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生物标志物的基础;最后,探讨了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生物标志物在应激相关生理或心理问题人群中的应用研究。这一研究为应激评估提供了客观、特异性的测量和评估工具,有助于提高应激相关研究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效率。
南京师范大学皋伟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会议最后,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张明明副教授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刘威副研究员分别带来了“肢体惰绪信息的表达与识别”和“保护应激下记忆功能的非药物策略及其神经机制”的学术报告。
张明明副教授指出,人类肢体能有效传达行动意图和情绪变化,运动学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当前领域对情绪性肢体运动的定量研究还不够深入。为此,张明明副教授及其团队结合运动捕捉、生物运动和情感计算等技术方法,建立了三个大型标准化数据库与材料库,并初步探讨了肢体情绪信息的表达与识别规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辽宁师范大学张明明副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刘威副研究员介绍了应激反应对人类的记忆功能等最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刘威副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采用两种非药物策略来保护记忆功能:首先,通过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 来优化大脑的记忆表征,让记忆痕迹经过快速巩固,由海马区转移到新皮层;其次,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行走(Walk in Nature)来降低人类的急性应激反应,同时保护记忆功能。以上两种非药物策略旨在重组应激下的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环路,从而帮助个体在应激情况下保持正常的记忆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刘威副研究员做大会特邀报告
此次会议为致力于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广大同仁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诚邀了从事心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相关科研、教学和实践的人员参与,会议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了3500余人,线上共计获得7.1万播放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应激与心理健康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在线观看人数
作者:瞿露 朱子恒
审读:马新华 丁玉斌